索引号: | 11411400MB1989180B-2020-00031 | 发布机构: | 商丘市农业农村局 |
生效日期: | 2019-03-1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精准扶贫 |
商丘市2019年农业产业扶贫重点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脱贫的“造血”功能和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增收脱贫,特制定2019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要点。
一、重点工作
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潜能,积极发展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强、发展快的农业脱贫产业。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着力发展地域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好、效益高、质量优、品牌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做好梁园区的草莓,睢阳区的西瓜,夏邑县的食用菌、84-24西瓜,虞城县的富硒红富士苹果、速冻蔬菜、黑小麦,柘城县的三樱椒,宁陵县的金顶谢花酥梨、花生、白蜡条杆,民权县的花生、葡萄、水产养殖,睢县的优质大蒜、割葱、香菜和小杂果等。加大宁陵、睢县、民权、虞城、睢阳区等省花生重点县建设力度,做大金针菇、香菇、平菇、双孢菇等大众消费型食用菌和杏鲍菇等高档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桂花、月季、兰花等特色花卉和苗木产业,大力发展三樱椒产业,积极发展花生、芝麻等特色油料作物产业。进一步做好果品深加工,扩大就业规模,拉动经济转型。
(二)优质粮食产业。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实施地力提升工程,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大夏邑等县优质小麦示范县创建力度,依托粮食收购、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优质小麦、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和高蛋白大豆,使我市特色专用粮食产品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加强生物育种、绿色栽培和农机装备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粮食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收益。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种养循环、农牧一体发展模式。推广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做大做强面食产业,构建产业优势突出的优质粮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设施农业。积极扩大名特优新蔬菜生产规模,扶持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生产,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产地预冷工程,大力开发速冻蔬菜、鲜切蔬菜、脱水蔬菜、蔬菜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农超对接,基地进小区。虞城县要强力推进速冻蔬菜、食品产业发展。
(四)乡村旅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等,在贫困县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引导各贫困县积极创建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科普、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宁陵县梨花节和酥梨采摘节,大力发展梁园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沿黄河故道瑞丰生态农业园、双八镇代庄1000亩的草莓采摘园等,推动新型旅游业的发展,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形成以旅助农、以农支旅、城乡互动的新局面,从而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五)特色加工产业。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面粉及面制品加工、果蔬加工、辣椒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速冻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食品和医药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与贫困户形成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原料加工等方式,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至贫困户。
(六)电商流通产业。结合全市开展的“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在贫困县开展以下农业电商扶贫。一是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建设县服务中心、乡服务站、村服务点三级电子商务及配送综合服务网络。利用商丘市“互联网+农业”信息中心服务平台,分期分批对县、乡、村服务网点、拟开办网店的贫困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人员进行农业电商职业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运用电商技能。构建农业电商扶贫网络平台,引导贫困县建设集农资及农产品价格、供需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互联网+特色产品”品牌企业,扩大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网上销售网下配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发展新型生鲜冷链物流产业,为电商扶贫提供有力抓手,打通服务贫困农民信息“最后一公里”。2020年全市建成统一的市级农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贫困县推行种养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通过“互联网+”农业型,推动农民合作社、中小企业、龙头企业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形成集群发展效应;二是品牌提升带动型,打造有较大供给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品牌,对接下游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整合加工产能,带动基地建设上水平;三是合作社产业升级型,引导合作社发展产地加工、绿色加工和特色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综合经营;四是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提高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五是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等多种产业融合形式,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机制,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支持贫困县农民以土地、技术等要素入股组建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办企业,支持合作社和企业互相参股。通过试点示范,努力实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储藏、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让农民从农业提质增效中获得收益,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二、保障措施
(一)建立资金平台。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重点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对发挥带贫作用较好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组建的合作社优先进行支持。支持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按照项目不变原则,优先投入贫困村实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助农贷、政融保等金融服务,以及“风险补偿金+经营主体+银行”、“担保基金+脱贫互助社+银行”、产业脱贫担保贷款等融资业务,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拓展农业产业保险险种,扩大扶贫产业保险覆盖范围,降低产业扶持脱贫项目风险,优先保障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险种。
(二)建立项目平台。指导贫困县建立农业产业扶持脱贫项目库,对项目按年度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向扶贫农业产业倾斜,建立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台账,并根据贫困原因和产业需求,逐户确定贫困户产业扶持脱贫项目,建立产业精准脱贫工作台账,落实帮扶责任人、扶持资金、扶持项目和工作进度。
(三)建立服务平台。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提升“造血”功能。市农业局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为贫困村提供技术服务。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通过职业技能教育、科技下乡、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等对贫困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脱贫更加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优先选择贫困农民,培养一批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的优秀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大力开展益农社的建设,加强信息员的培训,在信息员的选配上,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优先录用。
(四)建立营销平台。支持商业服务、农资交易配送、农畜产品交易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贫困地区与大型超市和城市社区合作,采取生鲜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农超对接、“基地+社区直供”等多种形式,实现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与城镇消费群体对接。支持冷链物流的建设,在鲜活农产品产量较大的地区建设一批生鲜冷链物流设施,力争每个县城建成一个兼具城乡配送功能和区域集配功能的物流中心。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线上线下融合、便捷实惠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及综合服务网络。
(五)建立组织平台。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全市农业产业脱贫工作。相关县去农业农村局是农业扶持脱贫的责任主体,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按年度制定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2019年3月11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