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411400MB1989180B-sqsnyncj-00000135 | 发布机构: | |
成文日期: | 2023-06-27 | 有效性: | 有效 |
文 号: | 商农〔2023〕41号 | 所属主题: | 其他文件 |
商丘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印发商丘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商丘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农业农村局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商丘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商丘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为有效提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和乡村全面振兴,按照《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3-2025年)》《2023年河南省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商丘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要求,围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疏堵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设为保障,以产业提升为方向,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高质高效利用机制和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农业优先、多元利用。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满足现代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抓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示范推广,稳步推进秸秆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推动秸秆利用向多元循环方向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地秸秆品种和资源量、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布局等,统筹编制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五料化”利用的优先时序,避免资源无序竞争或资源不足。
——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研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利用终端补贴等配套政策。
——科技推动、试点先行。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难题,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选择重点区域,积极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发展。
——疏堵结合、以禁促用。加大秸秆禁烧监管和教育引导,研究制定以禁促用综合支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和企业(社会组织)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秸秆资源利用意识和利用规模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完善落实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和各级政府资金筹措投入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提高秸秆转化效益,形成布局合理、规模经营、高效利用的秸秆产业化利用格局。2023年至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稳定在93%、94%、95%以上,秸秆离田利用比例提升至35%左右,秸秆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二、建设内容
按照“先农后工、饲肥并重”总体思路,重点发展秸秆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兼顾秸秆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积极推进各县(市、区)申报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县的同时,开展全量化利用县、产业模式县、沃土模式县及全产业链高值化试点工作。
(一)主要任务
1.稳定肥料化利用,提升耕地质量。以实施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积极推进秸秆堆沤、造肥、过腹转化等间接还田方式,继续保持较高的秸秆肥料化水平,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巩固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和快速腐熟堆肥还田技术,发展秸秆田间机械化处理技术,注重深松深耕和保护性耕作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在2025年前基本实现秸秆机械还田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秸秆肥料化利用占比为65%左右。
2.加强饲料化利用,发展畜牧产业。在牛羊养殖大县,利用其饲养基础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的优势,推进生物菌剂、酶制剂、饲料加工机械等应用,加快秸秆青(黄)贮、颗粒、微贮、膨化等技术产业化,新建或改扩建秸秆贮窖,配备粉碎、裹包、压块、造粒等设备,提高秸秆饲料加工自动化水平,促进农作物秸秆利用与畜牧养殖生产协调发展。到2025年,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占比达到30%以上。
3.推进能源化利用,助力节能减排。各县(市、区)要利用生物质发电厂、垃圾发电厂的产业布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产业,重点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直燃发电、热解气化、炭化等技术模式,推动能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秸秆燃料化利用占比为3%左右。
4.加快基料化利用,壮大食用菌产业。夏邑、虞城、民权等县要积极鼓励、扶持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推动食用菌基质的技术产业化,配备粉碎、混配、灭菌等设备,推广双孢菇、草菇、大球盖菇等种植模式,实现食用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推进秸秆育菇转化增值。到2025年,全市秸秆基料化利用占比为1%左右。
5.开展原料化利用,培育富民产业。发展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纸浆、人造板材、可降解器具、设施墙体等技术产业化,推进秸秆聚乳酸、低聚糖等产品生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以秸秆为原料的草绳、草帘编织及草编工艺品生产,提高秸秆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到2025年,全市秸秆原料化利用占比为1%左右。
(二)推动项目县申报、建设
要推动项目县特色模式建设,结合各县(市、区)农业区域种植、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农作物秸秆利用路径等不同特色,鼓励、支持各地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县建设,力争每年2~3个县列入项目县建设范围。在项目县建设中选择开展:一是全量利用样板县以吃干榨尽、全量利用为总目标,在提升利用能力、明确利用路径、提高利用效率等方面下足功夫,明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向。二是产业模式样板县。充分依托各地已有企业并结合当地秸秆利用特色,支持其扩大规模、更新技术和设备、提升规模化水平。积极探索秸秆商品化、高附加值利用途径,加快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在县域范围内,以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之一为主导方向,构建形成可持续运行的产业发展模式,50%以上的秸秆实现离田利用。三是沃土模式样板县工程。以秸秆还田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在县域范围内,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科学还田适应技术,建立适应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规程,形成秸秆科学还田模式。
要完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田间搂草、捡拾、打捆、叉装、转运等机具设备,完善“打捆-清运”“粉碎-清运”等秸秆田间收集模式,建立完善秸秆收集服务网络,提高秸秆机械化收集水平。坚持政府推动、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原则,支持发展秸秆收储大户,壮大秸秆经纪人队伍,培育设备适用、技术先进的秸秆加工转化市场主体。按照合理运输半径建设规范的秸秆收储点,配套储运设施设备,构建县域龙头企业、乡镇标准化收储中心、村级固定秸秆收储点的全覆盖储运网络,推进秸秆储运体系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到2025年,全市各类秸秆收储点(站、中心)增至230个以上,收储能力提升至260万吨以上。
三、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积极落实秸秆综合利用主体责任,加强工作力量,安排必要工作经费,明确部门分工负责,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主体实施、农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培训。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及时总结典型技术模式和成功做法,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及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着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先进技术的宣传普及。
(三)加强台账管理。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加强技术培训,按照分级审核负责制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本地秸秆产生量、还田量、离田利用量等,切实搭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提供好秸秆资源和利用数据支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